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游测评 新游测评

新石器考古攻略_新石器考古学

tamoadmin 2024-09-04 人已围观

简介1.青藏文化·古迹文化巡礼·新旧石器考古文化2.丽水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大型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3.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在什么时候出版?4.新石器的考古名词5.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属于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古无可替代的研究领域的是:稻作农业。一、由来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3300 年。2

1.青藏文化·古迹文化巡礼·新旧石器考古文化

2.丽水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大型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3.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在什么时候出版?

4.新石器的考古名词

5.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

新石器考古攻略_新石器考古学

属于河姆渡文化在新石器时古无可替代的研究领域的是:稻作农业。

一、由来

1、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年代约为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3300 年。

2、在河姆渡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稻作农业遗迹,包括稻谷、稻壳、农具、稻田等。这些发现表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稻作农业技术,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之一。

3、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不仅对中国古代农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世界农业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同时,河姆渡文化的稻作农业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研究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

二、河姆渡文化其他值得研究的领域

1、建筑技术:河姆渡文化的房屋建筑用了干栏式结构,这种建筑技术在中国南方地区一直沿用至今,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意义。

2、手工技艺:河姆渡文化的手工技艺非常发达,如制陶、纺织、编织等,这些技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3、社会组织: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组织形式也非常独特,如家族制度、祭祀制度等,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4、宗教信仰:河姆渡文化的宗教信仰也非常丰富,如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等,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5、文化交流:河姆渡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也非常频繁,如与良渚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这些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文化·古迹文化巡礼·新旧石器考古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陶器出现最早的地区。对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进行的年代测定中,就确定了其出现的时间约为距今一万八千年,这要比学术界之前普遍认定的一万年要早上八千年,而随着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年代的成功确定,我国南方陶器的出现年代又被提前至两万年前。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是在中国,并从江西的仙人洞遗址和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开始向外扩散,先后到达俄罗斯和日本,并在亚洲地区被保留了下来。这个过程体现了文化和科技传播的重要意义,也是中国早期人类对区域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

河姆渡遗址发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材料。如两次发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发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常识文化篇。

丽水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大型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青藏文化·古迹文化巡礼·新旧石器考古文化

科学研究表明,在距今一亿六千万年到一亿四千万年的侏罗纪时期,青藏高原是一片浩海,到了上新世初期,这里出现了平均海拔在2000米的陆地。整个地区呈亚热带气候,热带植物遍布各地。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着大量古生物。本世纪70年代,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的藏北比如县(海拔4500米)和藏南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吉隆县(海拔4500米)等地发现了早上新世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中有:西藏三趾马、吉隆三趾马、唐古拉大唇犀、大唇犀、小古长颈鹿、黑河低冠竹鼠和羚羊等。在这种自然条件中,古人类也逐渐演化出来(根据考古资料推测,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到了第四纪时,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引起了气候及自然条件的变化,给古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在同自然的搏斗中,人们开始从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步发展到了制造工具。在距今五千年左右时,藏族的先民就已能制造精美的骨器、修建住宅等。现今的黑河、定日、申扎、日土、普兰、昌都、林芝、拉萨、乃东等地所发现的古人类文化的痕迹表明,青藏高原古人类的活动面积十分广泛,他们创造了灿烂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

(1) 青藏高原旧石器考古文化。 从青藏高原旧石器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看,早在距今五至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现今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点分布十分广泛,各地点之间距离遥远。其范围大体在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横断山脉以西的广阔区域内。具体发现地点的时间过程是:1956年7至8月,在青藏黑河以北的长江源头一带首次发现了十几件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1966年至1968年,在西藏定日县东南发现了四十件人工打制的石片以及用石片做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16年,在西藏的藏北申扎县发现打制石器十四件,均为石片石器。此外,还先后在藏北的日土、普兰等县发现了一大批旧石器。1982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滨阶地的砾石层中发现了一批人工打制的石制品。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有五处,即定日县的苏热,申扎县的多格则、珠洛勒,日土县的扎布,普兰县的霍尔区等。根据这些石器本身的形制、制造技术同周围地区旧石器特征进行比较表明,这些石器基本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迹。

从这些旧石器文化遗物的制作特色看,一方面具有我国华北和黄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常见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了一定的地方文化特点。前者是数量众多的石片石器均用锤击法打片,多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保留砾石面,石器中以砍器、边刮器、尖状器居多,这些特征在华北旧石器时代常见。后者是在制作工艺上,已出现了一种相对两边的错向加工或相邻两边的错向加工方法,这在我国其他地区似不多见,反映了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的地方特色(参看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

(2)青藏高原新石器考古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比旧石器时代又进了一步。迄今为止,仅西藏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地点已多达五十余处,其中包括细石器地点二十八处,这些足以说明,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原始文化已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相当广泛,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发掘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如山南地区的石棺墓。山南处于藏南谷地的腹心地带,是藏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其南部的隆子县、错那县以及中部的乃东等县都发现有早期的石棺葬遗存。其中,隆子县发现石棺葬遗存十余处。位于隆子县南部的错那县,多处发现石棺葬墓,随葬品主要是陶器。在乃东县结桑村发掘出十五座墓葬,从清理出的人骨来看,葬式有侧身屈肢葬和骨骼散乱的二次葬。除山南地区的几处石棺墓以外,还有拉萨、日喀则、昌都、林芝和中甸等地的石棺墓。根据测定,这批墓葬的年代大体为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金属器时代之前,其中,据碳14测定数据,隆子县夏拉木石棺墓出土的人骨标本的年代为距今两千五百至三千年前。

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内容十分丰富,近年来,考古学家认为,青藏高原的新石器时代至少存在着三种文化面貌各异的原始居民群体,即:以卡若遗址为代表的藏东河谷区文化及从事定居农耕经济兼有畜牧经济的卡若居民群体;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文化及主要从事定居农耕和渔业经济的曲贡居民群体;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藏北细石器文化及从事游牧、经济的藏北游牧居民群体。这三大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也有各自的风格。

卡若遗址是距今四千至五千多年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发现于17年和19年,发掘面积约一千八百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迹二十八座,打制石器六千余件,磨制石器五百一十一件,细石器六百二十九件,骨器三百六十六件,以及大量陶片、各种动物骨骼、农作物粟等。卡若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点是:陶器以罐、盆、钵为基本组合,均为小平底,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石器中有些独特类型如铲形器、肩砍砸器、剖面呈五边形的石凿及刃开在弓背部的半月形石刀等,遗址中不见有工具、无鱼骨等。卡若文化同时与同一时代的黄河上游甘、青地区马家窑、半山、马厂系统文化,以及与横断山脉地区乃至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都有一定的联系。

曲贡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点。1990年,曲贡遗址发掘面积五百平方米,出土成型文物近万件。其中,大多为打制石器,出土陶器有单、双耳罐、大肚高颈罐和有较高工艺水平的棱形纹黑陶罐,并还发现墓葬坑和四具完整的人骨架。出土的石器中出现了两侧带缺口的鱼网坠和打制的双肩石铲、石刀、琢制石磨盘等农业工具,不见细石器。陶器以泥质磨光黑皮陶最具特色,器形以罐、盆、豆、碗、壶为主,呈圜底、圈足,而不见平底和三足器,陶耳发达。曲贡文化的年代晚于卡若文化,从文化面貌上看,曲贡文化也较卡若文化先进。

从中石器时代开始,到整个新石器时代,青藏高原上分布着极为广泛的细石器文化。这些细石器地点分布在藏南聂拉木县的亚里村、羊圈,吉隆县马法木湖岸和昌都卡若遗址,还有二十四个地点均分布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的藏北高原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发现细石器标本一千余件。所有发现的细石器都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它们均属同一文化系统。细石器文化是整个新石器时代存在于以藏北为中心的青藏高原的原始文化之一。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古老文明,它对藏族文化即青藏高原文化的发展及藏民族的生活习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印证了考古文化的价值和藏族文化的延续性。同时,考古资料证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上游的氐羌系统文化以及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都曾从不同的方向汇集于青藏高原,并与当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卡若、曲贡和藏北细石器三大原始文化。事实上,也证明了藏民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它是当地的土著居民群体与不断由东部地区迁入的多种外来居民群体长期融合的结果。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在什么时候出版?

丽水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大型遗址,出土了如下的文物。

一、丽水发现新石器晚期至夏商时期大型遗址

显圣湾遗址坐落在云和工业园的东部,是云和地区面积最大、地层最丰富的一处夏商时期大型遗址,面积达100,000平方米。从五月开始,考古工作者就开始了对这个地方的挖掘,挖掘了200平米的土地。

经过初步的挖掘,文化层叠被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民国时期、宋元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其中,以新石器晚期文化层遗存最为丰富,在主要的考古发掘区内,共清理出5个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1个石堆和1个灰坑。

最近,显圣湾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发现了玉制品

在发掘期间,在地层及一些遗迹中还发现了玉钺残片、玉纺轮、绿松石嵌片、玉管等重要文物,表明该地区有好川时代的高级别古墓。

最重要的是,绿松石片和玉钺是比较重要的发现,因为根据相关的考古经验,只有高等级墓葬,才会镶嵌绿松石片、玉钺。科学家从这些蛛丝马迹推断,周围可能存在着被毁掉的好川文化的高级古墓,但是至今尚未发现。

三、发现了陶器

除了玉器外,还出土陶豆、圈足盘、双鼻壶、陶罐等随葬品。从出土的陪葬物和出土的形制来看,它们的时代应为好川文化时期。

但是,从一座墓中发现的矮胖双鼻壶来看,它的时代应该比良渚文化更早。此外,在遗址主体发掘的地层中,发现了100多件陶器,其中以石镞、石镞制作为主的石料、半成品等为主,表明该遗址中有石镞制作作坊。

除此以外,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顶部进行了挖掘,虽然没有找到文化层,但发掘出硬陶、夹砂黑陶片等遗物,年代多属肩头弄文化时期。

新石器的考古名词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于2003年出版。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是一本全面介绍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的报告。该报告的出版标志着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河姆渡遗址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该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工作始于13年,经过多年的考古研究,逐渐揭示出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

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主要介绍了河姆渡遗址的地理环境、考古工作历程、文化堆积、遗迹和遗物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遗迹方面包括了房屋、墓葬、灰坑等各类遗迹,遗物方面则包括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类文物。

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建筑方式

根据不同的材料和结构方式,将房屋分为干栏式、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三种类型。同时,报告还详细分析了墓葬的形制和随葬品,根据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将墓葬分为单人葬、双人葬和多人葬等多种类型。

此外,报告还对河姆渡遗址的陶器、石器和骨器等各类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了这些文物的制作工艺、使用方式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有

新石器

释文:经磨制磨光石斧及装柄方法工序而制成的,具一定形状和功用的石器。人类使用新石器,对于过去所用的打制的旧石器而言是一个进步。新石器可一直使用到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有些地区直至18~19世纪仍在使用某些磨制石器

大地湾(老官台)文化,距今60000——4800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于甘肃、陕西等地区,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来源之一。曾以最早发现地老官台命名,后改名大地湾。主要发现:宫殿建筑雏形、我国最早的陶器和彩陶、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黍、稷发祥地、最早绘画等等。

大地湾文字刻符

彭头山文化:距今约9000——8300年,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代表。分布范围主要处于长江流域,现湖南省北部地区,因发现于湖南澧县彭头山,故名。主要发现:简单陶器、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稻壳与谷粒。

裴李岗文化,距今8500——7000年,分布于中原河洛地区,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主要发现:石磨盘、石磨棒等磨制石器;饲养猪、狗等家畜;七孔骨笛、艺术陶器。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等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裴李岗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8000年前,华夏先民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

裴李岗石磨盘、石磨棒

后李文化,距今8500——7500年之间,延续时间约一千多年,为199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因首次发掘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后李家村而得名。主要发现:灶址和一些陶器、石器等生活用具。

兴隆洼文化,距今8200—7400年,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因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原敖汉旗宝国吐乡(现兴隆洼镇)兴隆洼村而得名。主要发现:石器、陶器、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

磁山文化,距今约8000年,位于华北地区,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因首先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主要发现: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全国最早的苇席(7300年前),人类最早的面粉。磁山被确认为是世界上粮食粟(谷子)、家鸡和中原核桃的最早发现地。学者普遍认为,河姆渡文化代表了南方水稻文化,而磁山文化代表了北方旱作农业中的谷子文化,在研究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时,两者缺一不可。确切证据证明,此地为神农氏部落生活区域,是伏羲文化的根源。

北辛文化,距今7400年——6400年,分布于山东、江苏一带,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曾命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山东滕州市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命名为北辛文化,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主要发现: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初始畜牧养殖、石器、陶器。

文化,距今约7300年——6800年,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因辽宁沈阳北郊区遗址的下层遗存而得名。主要发现:半地穴房址、煤精工艺制品、石器、陶器、骨器。

赵宝沟文化,距今7200年——6400年左右,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因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赵宝沟村而得名。主要发现:等级出现、社会分工明显、原始宗教信仰、生殖崇拜,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在此地首次发现由猪首、鹿首和神鸟组合的“灵物图像”,被学术界誉为“第一神图”、“最早的画”、“中国画坛之祖” ,在意识形态和绘画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赵宝沟太阳神玉人

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持续2000年左右,分布范围极广:北到长城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交界地带,有遗址数千处。因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遗址而得名。主要发现:家畜、家禽、牲口饲养,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彩陶。

1.半坡文化,距今约6700年——5600年,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因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主要发现:石制工具、骨器、彩陶,在其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有可能是原始文字。

2. 马家窑文化,距今5700多年,经历1000多年,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发现:彩陶、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青铜刀。

马家窑文化彩陶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年——5300年,分布于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至舟山群岛地区,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的发掘最早,故名。主要发现:特色黑陶、干栏式房屋、骨器制作,稻作文化。有学者认为这一区域,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展为崧泽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浙江钱塘江流域、江苏常州一带,因浙江省嘉兴市马家浜遗址而得名。主要发现:稻谷种植、红陶、玉器。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年——4500年,延续约2000年左右,分布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一带,基本处于华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活动区域,是龙山文化的源头,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主要发现:陶器、玉器、象牙器,陶器上有明确意义的刻符,可能是文字刻文。

大汶口象牙器

大溪文化,距今6400年——5300年,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东部一带,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因首先发掘于重庆巫山县大溪镇一带而得名。主要发现:石器、红陶、彩陶、玉、瓷、铜、铁等等。

红山文化,距今约6000年,持续2000年左右。分布于内蒙古中南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区域,因首先对内蒙古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而得名。主要发现:细石器、彩陶、玉雕、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

三星堆文化,距今5000——3000年,延续2000年。分布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是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因遗址中三座残存的土堆而得名。主要发现:金器、 青铜、玉器、石器、陶器等。三星堆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古文明中心。

三星堆青铜太阳轮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分布于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依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主要发现:等级出现、国家雏形、稻作农业、水利工程、制陶、木作、竹器编织、丝麻纺织、精美玉器。玉器和陶器上出现了刻划符号,接近商周时期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屈家岭文化,距今约5300——4600年,分布于湖北、湖南、川东、豫西南地区,主要集中于江汉平原,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县)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发现:陶器、养殖、城址等等。

龙山骨刻文

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现属章丘)而得名。主要发现:陶器、玉器、骨刻文。骨刻文行列整齐,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

宝墩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衔接三星堆文化。分布于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蜀文化源头,因首先发掘于成都市新津县宝墩村而得名。主要发现:古城遗址、陶器等。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申遗成功,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更使国民倍感荣耀,也引发的诸多话题。更有人提出,华夏文明源于良渚文明,提出这种说法难免引起争论。由上文中罗列的我国史前人类发展阶段,良渚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一目了然。可以肯定的是,良渚文明在当时的确是一枝独秀,首先具备了文明特征,但它是否是华夏始源,无需争论。

也有人提出:良渚古国遗失后,中原渐成史前东方文明中心。5300——4500年前,良渚是否为东方文明中心尚需考证,而中原乃至黄河流域的先民一直都未停歇前进的脚步,其中不乏先进的文明形态,地下至今还埋藏着多少未知的秘密,需要时间来考证。被世界认可了便是祖宗的想法太过可笑,未被认可不代表文明没有发展。